开启中非合作新时代

2023-08-27 11:45:31来源:湖南日报

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和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十周年。回顾10年,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指引下,非洲成为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示范区。展望未来,中非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将以“高标准、可持续、惠民生”为目标,向高质量发展转型。

为非洲经济按下“加速键”

近年来,中非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在跨境电商、电子结算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领域的投资合作,为非洲经济发展按下了“加速键”。截至目前,中国已与52个非洲国家及非盟委员会签署“一带一路”合作文件,签约主体数量在全球总数中占到三分之一,非洲成为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最重要的地区之一,中非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取得了累累硕果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一是政策沟通不断深化。在中非领导人的引领下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与非盟《2063年议程》和各国发展战略深度对接,推动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快速发展,形成了全方位、多层次、宽领域的合作格局。

二是设施联通不断完善。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,为了掠夺非洲的矿产资源,殖民列强仅在当地铺设了通往海外港口的运输专线,非洲大陆内部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极其薄弱。共建“一带一路”10年来,在中国资金、技术支持下,非洲各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。10年间,共有1万公里标准轨距铁路、10万公里公路、100个新建或改建的港口以及一大批学校和医院投入运营。亚吉铁路、蒙内铁路、阿卡铁路等不断提升非洲大陆互联互通水平。

三是贸易畅通不断扩容。10年来,中非贸易总额累计超2万亿美元,中国已连续14年保持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。2022年中非双边贸易额达到2820亿美元,同比增长11.1%。10年来,中国对非洲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流量总体上稳步增长,新冠疫情3年间仍保持年均约43亿美元的高位水平,截至2022年末中国对非投资存量逾560亿美元,比10年前翻了一番。在非投资兴业的中国企业超过3000家,其中民营企业占七成以上。

四是资金融通不断升级。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,中非提出了包括金融合作在内的“十大合作计划”。中非金融合作从一开始就是围绕基础设施建设、贸易畅通、提振制造业等实体板块的推进有序展开的。中非发展基金自成立以来,积极支持中非经贸合作,重点投资了一批农业、基础设施、资源开发等项目,有力促进了中国企业对非投资,对于所在国基础设施建设、技术进步、出口创汇和增加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五是民心相通不断深入。10年来,中非在文化、艺术、媒体、智库、教育等方面密切交往。中国在多个非洲国家建立了研究和发展中心,特别是面向农业和医药领域。借助“健康丝绸之路”,中国助力非洲国家提升了疫苗生产能力。通过加强交流、提供援助、分享社会发展经验,中国帮助非洲国家提高社会综合发展水平,为非洲经济发展创造内生动力。

向高质量发展转型

中非共建“一带一路”走过“黄金十年”,中非领导人对话会共同谋划中非共建“一带一路”蓝图。

共同推动非洲自贸区实现中非共建“一带一路”高标准目标。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是非洲国家联合自强实现自主发展的重要措施。在中非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引领下,中国与自贸区秘书处成立经济合作专家组,深入开展中非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政策交流与经验分享。在基建、卫生、教育、农业、环保等领域全方位合作的基础上,不断夯实非洲国家的传统基础设施基础,以高标准新基建推动非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,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,助力非洲打破数字鸿沟,提升互联互通水平。中非经贸合作由传统的贸易、工程建设向数字、绿色、航空航天、金融等新兴领域不断延伸,为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提供了助力。

增强非洲经济造血功能实现中非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可持续目标。非洲国家自主发展迫切需要从依赖“输血”向自主“造血”转型。未来10年,针对新冠疫情之后的非洲国家偿债高峰期问题,中国积极参与债务问题国际治理,积极落实二十国集团发起的“暂停偿债倡议”,主动考虑债务国的财务需求,对确有困难的债务国率先缓债,为纾缓非洲债务困局作出了中国贡献。中非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将坚持可持续目标,针对共建国家基础设施落后、人才不足、资金短缺三大发展瓶颈,通过中国特色开发式政策金融扶持、发展股权基金等形式,帮助他们增强自身发展能力,推动非洲国家实现产业升级,增强其自主“造血功能”,更好融入全球供应链、产业链、价值链。双方秉持绿色、低碳、循环、可持续发展理念,中国坚定支持非洲国家绿色转型,加强生态环境、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。

以中国式现代化脱贫经验实现中非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惠民生目标。通过中非“一带一路”合作平台推动减贫经验分享,在共商共建的前提下共同研究符合非洲发展阶段的、务实的、可行的减贫方案。将民生和“小而美”项目作为优先项目,以水、电、路、网等领域的民生工程提升非洲国家民众获得感,形成更多接地气、聚人心的合作成果。突出中非粮食安全合作,加强中非农业合作交流,在农业技术、农业物资等方面提供支持,促进非洲国家提高农业生产抗自然灾害能力和稳产高产能力。积极推动中非合作“实施能力建设行动”,通过鲁班工坊等加强非洲人力劳动技能培训,特别是对技工队伍的培养,深度挖掘和利用非洲人口红利。

(本文来源:经济日报 作者: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 万 喆)

关键词: